記者李靚慧/專題報導
國內2017年6月開放機器人理財,多家銀行、投信業者搶進,目前已有16家業者推出服務,經過近6年營運,整體機器人理財的資產管理規模,竟然不到70億元,到底原因為何?
儘管,業者認為處於推廣階段,已有不錯的成效;但阿爾發投顧直言,關鍵在於機器人理財的營運模式,與傳統銀行或投信投顧的業務、收費模式牴觸,未能展現其特殊性或優勢,才是導致國內機器人理財業務拓展緩慢的主因。
未有效區隔 機器人規模緩成長
根據金管會資料,目前從事機器人理財的金融業者共16家,主要的訴求不外乎「低投資門檻」、「強大的AI監控系統提供投資決策」、「較低的收費機制」,近年更看準國人「配息」投資偏好,推出配息型或主動贖回型的理財服務。
國內最早「被認證」機器人理財的原生數位銀行王道銀行,自2017年起提供機器人理財,最低只要1,000元起即可參與投資,2020年再推出「配息機器人」」,是市場少數有配息型機器人理財的業者,且提供台幣、美元及南非幣3種幣別的投資選擇。
中信提供雙智能服務
中國信託也在2018年推出傳統「管理型」機器人理財智動GO,2022年進一步推出「顧問型」的智能投資服務「智主投」,由AI監控市場數據、定期檢視客戶部位,當監測到金融市場變化或基金績效偏離預期時,系統主動發送部位調整建議訊息提醒客戶,是目前唯一「雙智能」投資服務的銀行。
兆豐銀行是最早推出機器人理財的公股銀行,該行2020年1月開辦「機器人理財e把兆」,依由大數據系統演算及專業投資顧問團隊建構投資組合,2022年3月進一步推出新型態投資目的「幫我管錢」模組,兼顧投資與生活花費,年度規模成長近400%。
唯一一家由新創業者成立的「阿爾發投顧」,則是選擇投資成本最低、最可分散風險的ETF作為投資標的,並採取投資後「長期持有」,在市場波動時及隨著客戶年齡增加,依據客戶屬性進行股債「再平衡」,達到穩健投資目的。
阿爾發投顧董事長陳志彥指出,傳統金融業者極度依賴手續費收入,因此,傳統財富管理最讓人詬病的問題,就在於理專不斷建議投資人買進賣出,因為有進有出才有手續費收入。
如果銀行同時又開辦機器人理財,不時就會發生一名客戶同時接到機器人理財建議「持有」,但理專卻要「賣出」的「相反」建議,讓投資人矛盾。
業者:手續費高低成關鍵
事實上,投資人在進行理財決策時,最在意的就是「手續費」;傳統基金申購除了內扣給基金公司的經理費保管費,申購時還須支付3%的手續費,也就是如同還沒投資「先虧3%」,因此,機器人理財就以不收申購手續費為訴求。例如︰王道銀行機器人理財採單一收費,不收申購手續費及信託管理費,僅收取年費率1%的「平台使用費」。
阿爾發投顧同樣是打破傳統證券商收費方式,每年收取投資金額1%的「顧問管理費率」,需要再平衡時不收費,且顧問管理費每2年調降 0.1%,持續投資滿10年以上,費率僅剩0.5 %,藉此鼓勵民眾「長期投資」。